玉壘浮云變古今的上一句(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云變古今)

如何賞析杜甫的千古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優質回答

本詩是杜甫的七言絕句,杜甫登樓遠眺,想到國家多難,兵戈遍地,想到古今變化如浮云,世事無常不禁傷心悲憤。首聯出題眼,起勢不凡?!叭f方多難”為全篇題眼,也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詩人滿懷愁思,登上高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傷心。在此聯中詩人以繁花反襯傷心,以樂景寫衷情。

頜聯緊承登臨,寫登樓所見此景。上句從空間角度開闊視野,下句就時間角度馳騁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闊大悠遠,囊括宇廟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這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宏麗奇幻,境界闊太,頸聯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詩人登臨所想。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這兩句詩出自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篇《登樓》。

《登樓》—唐·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父吟。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客居成都已經是第五年了,去年正月,安史之亂剛平定,朝廷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可到了十月吐蕃突然攻陷長安,代宗倉皇逃往陜州,不久郭子儀率領唐軍收復長安,迎回代宗,年底吐蕃又攻破松州、維州、保州等地,后又攻陷劍南。有感于外族入侵,同時藩鎮割據,宦官弄權,大唐內憂外患,出現了日益衰敗的景象,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成都寫下此詩。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寫的是山河壯觀的景象?!板\江”、“玉壘”都是登樓時所見景色。錦江,源頭出自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的名字,在茂汶羌族自治縣。

憑樓遠眺,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正像古今世間的風云變幻?!板\江春色來天地”寫空間視野的開闊?!坝駢靖≡谱児沤瘛睂懰季w在時間里馳騁。

天高地闊,古往今來,形成了一個廣闊悠遠的宇宙大境界,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昔,并且,登高遠望,極目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出杜甫憂國憂民的無限憂思。

杜甫的《登高》為什么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

優質回答

原因很簡單,因為《登高》把格律詩的對稱美,做到了極致??梢哉f,杜甫的《登高》代表了格律詩的最高成就。

達文這么說,你可能覺得太夸張了。俗話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作品藝術成就的高低,往往是憑借評論家的主觀判斷,你推崇杜甫,我就喜歡李白,孰優孰劣難有定論。

你這話說得是有些道理,文學作品很難分出高下。但是,你別忘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七律詩,屬于格律詩,即近體詩的范疇。

格律詩,是唐朝的新興的一種文體,因為是新興的,所以它被稱為“近體詩”,或是“今體詩”。相應地,把傳統的、寫法比較自由的詩歌寫法,稱為古體詩。

格律詩和古體詩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格律詩是有格律的限制:“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句詩的結構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個字的聲調安排是固定的。

如果有任何一個細節違反了這些硬性規定,就叫“出律”,也就是在詩歌世界里違法亂紀了,就甭想出頭。

而古體詩呢,它既不講究什么章法,也不大在乎音調,只要大體上每一句的字數相同,每兩句都押韻,就可以了。

所以自由散漫的詩人愛寫古體詩,比如李白。

而杜甫呢,則喜歡精雕細琢,將近體詩的聲律和對仗發揮到極致,所以后人尊稱他為杜工部。

所以說,近體詩和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對稱美,簡單講,就是把詩當成對聯來寫。既然格律詩有規則可循,那么,在格律的規則內,就可以論出高下了。

為何說《登高》是七律詩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呢?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這首詩的意思也不難理解,流落在夔州(重慶奉節)的杜甫(杜甫此時已經56歲了)生活困頓,又身患肺病,在九九重陽節那天,孤身一人登高遠眺,長江兩岸蕭瑟的秋景讓他觸景傷懷。

杜甫先寫到了他登高所見的景象:秋風凜冽,江邊的樹林里傳來猿猴的哀鳴,江心的沙洲上冷清清的,鳥兒正在還巢。無邊的落葉蕭蕭飄墜,江水滾滾奔流。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前四句是通過對秋天景物描寫,來表達出意象。

秋日里天空澄澈高爽,凜冽的秋風中,夾雜著猿猴的悲鳴。這時候,登高遠眺的詩人就像突然靈魂出竅,附到從沙洲上突然騰空而起的飛鳥身上,在高空中用一種上帝的全景視角鳥瞰人間: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紛飛,無邊無際給人一種無盡的空間感受。流水是時間的傳統意象表達,“不盡長江滾滾來”,奔流的江水無窮無盡,就像無盡的時間,亙古不變。

這四句詩,就像是攝像機鏡頭從近景,遠景,到大全景的迅速切換。讓你注意的事物一下子就顯得渺小了,在無盡的空間、時間面前,人的喜怒哀樂,一下子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杜甫的《登高》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七律詩第一,在于它不僅句句形成對仗,甚至在每一句詩之內,不同的詞語,不同的意象,也會形成對仗。

“風急”對“天高”,和這一句相對的“渚清沙白鳥飛回”里,“渚清”和“沙白”對仗,一組小對仗組成的單元和另一組小對仗的單元形成更大的一組對仗。

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描寫秋天的悲涼,普通的詩人只會寫落葉,而像杜甫則用落木,僅僅一字之差,但落木(寒風凜冽摧殘下枯枝葉——連枝帶葉落下)和落葉(飄飄灑灑,一落三蕩),二者所表達意象的蕭瑟悲涼程度卻相差很多。

通常,人們描寫長江都是“大江東去”。但在杜甫眼里卻是“滾滾奔來”。從客觀上講,去和來對江水來說都是一回事兒,然而,對于觀看江水的人來說,二者卻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當你看到江水的流去,心里會泛起惆悵與無奈;而當你看到滾滾的江水朝你奔騰而來時,你的心里會是恐懼和悲哀。

落木和江水,無邊空間和無盡的時間,再加上巧妙的運用疊字,給人帶來一種巨大的壓迫感。當無依無靠,渺小的個體,眼睜睜地看著排空巨浪撲面而來時,只能屏住呼吸,靜待它的來臨,因為你已經無處可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萬里”所對應的不是“悲秋”,而是“常作客”。

杜甫一生輾轉漂泊、居無定所,晚年的時候到夔州,仍然只是“作客”而已。當他看到沙洲上的水鳥還巢,人不如鳥,更加深了“作客”的憂傷。

居家之人尚且悲秋,更何況萬里漂泊的客中人呢?更何況杜甫不僅是漂泊的客中人,還是個垂垂老矣的多病者。

“百年”是個略顯夸張的約數,但它不是刻意的夸張,而是表達了客旅中的那個老人對時間產生的錯覺。因為萬里漂泊,嘗遍人世間的各種艱辛,幾十年的時間才如同百年一樣長。

重陽佳節,本該是和家人團聚,或者與親朋一起登高,喝菊花酒的日子,但異鄉做客,孤苦伶仃的人,卻只有“獨登臺”,一個人眺望遠方,感受宇宙之無窮、盈虛之有數。

就像王維的那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被蛟S只有在大年三十兒晚上,獨自一人站在樓頂,觀看漫天的煙花和萬家燈火的異鄉游子,才能理解杜甫這“獨登臺”的凄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樣的苦難,這樣的凄涼,杜甫早就已經習慣了。年輕時有過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但時間不等人,年老多病的杜甫,自知再也沒機會向著理想多走一步了。所以,他只能“苦恨”,深深地遺憾。

杜甫就是這樣的蕭瑟氣氛里,檢討了自己的一生,一年年顛沛流離、輾轉萬里,徒然羨慕還巢的鳥兒。忽然間人就老了,時間像無盡的江水一樣無情地流逝,自己也已經迎來了人生的秋天,拖著病體獨自登高。一生的艱辛染白了鬢發,只有酒可以澆愁,但病太重、人太潦倒,連酒也喝不得了。

詩歌的美在于它的形式美,而古漢語詩歌所達到的形式美,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望塵莫及的。古漢語詩歌對于形式美的最佳表達,非唐詩莫屬了。因為,唐詩把對稱的形式美探索到了極限。

而在唐詩的這一種探索的道路上,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詩人就是杜甫。在杜甫的所有詩篇里,這首《登高》又將對稱的形式美做到了極致。所以說,讓這首《登高》來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它是當之無愧。

END

本文為“達文有話說”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杜甫到四川省奉節縣后第二年即公元七六七年秋寫的,這年他已經五十六歲了,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窮愁無奈中依然關懷國事的心情,一向被稱為古今七律的名作。詩人單獨一個人站在江邊高臺上深思疑望頭兩句寫猿嘯鳥飛風急天高,渚清沙白,點出秋天景象,其次寫落木蕭蕭,江水滾滾既表示一年又將過去,自己的生命正在迅速消逝,又可暗喻國事日非,風波之起正無窮期,五,六句從感嘆身世說起,語意悲涼,結尾深恨年老就足見傷時之心仍在,澆愁不能,更可知憂國之情愈切,通篇正是圍繞著憂國傷時這個主題來抒寫的,

這首詩形象鮮明,意境高遠,能引起許多聯想,而且對仗工巧,格律嚴密,一意貫串,筆勢雄健奔放,藝術上確有很高成就,所以有很多詩人認為這首唐詩七律應該算是第一了這是很多人對杜甫的最高評價。

唐詩五律的壓卷之作是哪首?為什么?

優質回答

在唐詩的五律之中,杜甫、王勃和李白都有名篇佳作,但是,要推舉壓卷之作當選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該詩的提煉之功,已達爐火純青之境。

文無第一

何來“壓卷之作”

文人相輕

自己去評論

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有什么區別?

優質回答

一、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陸游的《游山西村》)。

二、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押韻的字是“豚”、“村”、“存”、“門”,李白的《靜夜思》押韻的字是“霜”、“鄉”。七言律詩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對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就是對偶句。

四、七言律詩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簡稱首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簡稱頷聯)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簡稱頸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簡稱尾聯)

*這個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癧 ]”內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個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癧 ]”內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詩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壓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絕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就是小編關于玉壘浮云變古今的上一句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用。

版權聲明
她在丈夫面前被耍了